武穴市民,政府喊你:新一波文化福利到了!
发布时间:Jan 19, 2019 | 作者:
仓廪实而知礼节。中华民族是一个教化礼仪之邦,文化渊源极其长远且深厚多彩。时至今日,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日益殷实充裕,对文化的渴求也就更加迫切了。党的十九大及时作出了“坚定文化自信,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”英明决定。为落实党中央的决定,武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系列的安排部署,有力地推进,取得了明显的成效。
作为文化建设、特别是群众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和主力军,武穴市文广新局近两年来在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方面,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。仅2018年就独自或协助有关部门举办或即将举办:农民文化艺术节、广场舞大赛、“故土腔韵”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剧展演、禅宗四祖文化庙会、“油菜花海垄上行”等活动,有力地破解了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单一、群众参与度低等问题,推进“一镇一品”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。
为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,给全体市民送去丰盛的文化大餐,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,9月27日下午,武穴市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大会。市长李新桥作动员讲话。
李新桥市长指出,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贯彻实施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》的最好体现。要对照创建清单,着力解决硬件不达标、软件不达标、理念不达标等“三大不达标”问题,重点实施八大工程,构建六大体系。全市上下要强化责任意识,担当意识,效率意识,以硬作风狠抓各项工作落实,确保第四批示范区创建成功。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蔡军就落实李市长讲话精神,提出了统一思想行动、突出重点工作、强化整改督查三点具体要求。
会上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、市长李新桥为组长,市委常委、市委宣传部长蔡军、副市长毛永超、市武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、财政局局长兰国胜为副组长,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。签订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责任书,观看了武穴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专题片《共筑港城文化家园》,发布了《武穴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(2018一2020年)》、《武穴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任务清单》等相关文件。
为节约读者时间,小编把文化福利重点拎出来,请各位注意查收:
在巩固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,针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难题,狠抓指标达标,探索机制创新,全面完成示范区创建各项任务。 (一)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全面达标 1.建立以服务人口为依据、结构合理、功能健全、符合国家标准、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。加快完善文化馆、图书馆、非遗展示馆设施建设,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,推动镇(处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、行政村(社区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“百姓舞台”、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全覆盖。 2.公共图书馆建设达到文化部评估二级标准,继续完善新馆的各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,确保人均占有藏书0.8册以上、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.8次以上、人均年增新书0.05册以上、人均到馆0.4次以上。 3.文化馆建设达到文化部评估二级标准,馆内设书画展览厅、排练厅、培训厅、非遗展览厅。 4.镇(处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,按照省定标准和功能,全部建成有独立站房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,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,达到文化部评估二级以上标准。 5.依托村(社区)党组织活动场所、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、文化活动室、闲置中小学校、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,按照“七个一”标准(1间多功能文化活动室、1间图书阅览室、1个不少于600平方米文化广场、1套群众体育活动器材设备、1套简易音响设备等文艺器材、1个14米×10米标准舞台、1个30米×1.2米文化长廊,推进村(社区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,确保全市341个行政村(社区)达标率在80%以上,30%以上的行政村(社区)建有标准的“百姓舞台”。 (二)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全面提升 6.根据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》和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,出台《武穴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(2017年-2020年)》,制定实施方案,明确落实举措、工作步骤、时间安排以及应具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条件和政府保障责任,实行定期监测,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,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。 7.提升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,进一步优化市文化馆、图书馆、博物馆、镇(处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标准,公布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,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,推进“结对子、种文化”活动,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。 8.保障特殊群众公共文化服务,图书馆设置儿童阅览室、老年人阅览室、盲人阅览室、在农民工集中的社区和商贸城设置读书阅览室,满足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。 9.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,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指导和监管,完善免费开放保障机制,推动公共图书馆、文化馆(站)、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,推动科技馆、工人文化宫、青少年宫、体育场馆等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文化服务,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,制定发布公共文化服务公开目录,开展“菜单式”“订单式”服务。开展馆际合作,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,实行文化服务“一卡通”、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,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。 10.进一步提高图书馆、文化馆(中心)、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水平,深入推进“一馆一品”建设,每馆形成2个以上品牌服务项目,推动由公共财政资金建设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学校等场所的公共文化资源向群众免费开放。 11.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,图书馆配备1台流动图书车,每年下基层流动服务不少于40次,文化馆配备一台流动服务车,每年下基层组织流动演出不少于10场,流动展览不少于8场以上。博物馆每年举办或引进一个主题展览,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达5次以上。设立图书配送中心,实行统一采购、统一编目、统一配送。实现城乡图书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,图书馆、文化馆具备数字资源提供和远程服务能力,文化馆业务人员下基层开展辅导、调研和培训活动人均每月不少于3天,图书馆每年举办各类讲座、展览、培训等活动不少于12场,博物馆每年举办培训、巡展活动不少于12场,文化馆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每年不少于10场,举办美术、书法、摄影非遗展览不少于5次,定期举办综合性全民运动会,经常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,镇(处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年举办大中型文体活动不少于4次,开展培训、展览、演出等文艺活动不少于12次。社区图书室、村“农村书屋”每年开展主题读书活动不少于4次。大力开展科普知识宣传,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,各科普机构每年开展科普活动不少于24次,科普人员下基层辅导人均每月不少于3天。建成文化馆、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。 12.实施“一县一团”工程,文曲戏研究院每年送戏下乡不少于150场,重点扶持三到五个民营艺术院团,承担公益演出服务职能,每年送戏到村(社区)不少于200场,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组织4次以上戏曲或文艺演出。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,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(其中院线上映不足两年的国产新比片例不低于1/3);推进社区公益电影放映,每年在社区广场、商贸广场、文体广场为群众播放电影不少于300场。 13.有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,对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,每年至少举办1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、展示、展演活动。 (三)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 14.建立“武穴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”,实现公众信息服务资源互通、网上办事、供需对接、文化竞购等功能。 15.市公共图书馆建设3个以上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,市文化馆建设2个、博物馆建设1个以上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。市图书馆可提供服务的数字资源达到4TB。 16.镇(处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、村(社区)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,免费提供上网服务。确保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固定上网终端、网络电视、手机等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服务产品,以及图书馆、文化馆、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数字服务资源。 17.统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、数字图书馆推广、数字文化馆和博物馆建设、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、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以及数字农家书屋、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工程项目,构建标准统一、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。 (四)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 18.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,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意见和目录,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,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形式多元化。出台相关政策,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、兴办实体、资助项目、赞助活动、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。 19.发展文化志愿服务,建立完善文化志愿者招募管理办法,招募培训文化志愿者2000人以上,做好文化志愿者的日常管理工作,实现文化志愿者、服务对象、活动项目有效对接。 20.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,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,扩大和提升文化消费需求,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提升工程,挖掘特色资源,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,丰富旅游商品开发的文化内涵,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。提高公益性演出补贴标准,支持艺术表演团体、民营艺术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,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低价门票。 21.培育和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,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、基金会、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引导、扶持和管理。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,发挥其在行业自律、行业管理、行业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,赋予文化类社会组织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平等的竞争主体地位,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,实现依法管理、依法运营,形成社会文艺团体建设运行长效机制,建立群众文化活动交流平台。
▍图文编辑:火娃 小朋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