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/注册 搜索

绝对神奇!它形如人手,禅宗四祖用它救了许多人的命......

发布时间:Mar 29, 2019 | 作者:


强身健体,营养之钙不可少;追溯历史,精神之钙不可缺;振兴乡村,经济之钙增能量——


武穴“佛手山药”的

“三钙论”


文/邹德祥

“陌上蔷薇已千寻,奈何相逢不识君”。武穴“佛手山药”,沉淀千百年的神奇“宝物”,却不见名声赫赫之“显贵”?

揭开武穴“佛手山药”的神奇面纱,可观鄂东大地风物之神奇。


营养之钙:不吃“佛手山药”,怎知身体缺钙?


身体缺钙,只是打个比方。由此牵引出关于“佛手山药”的营养说。   

武穴山药的形状,很像人伸出的一只手掌,相传为禅宗四祖道信在鄂东杂交培育而成,道信圆寂后,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其称为“佛手山药”。 


by胡国炼

 “武穴佛手山药属薯蓣科山药属,武穴规模化种植山药有300多年的历史。佛手山药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植物,其块茎形状有长根、扁根、块根3种,根茎肉质洁白,营养丰富,是一种药食兼用的植物。被列入101种中药入选药食同源名单。”谈起武穴佛手山药,武穴市旅游局局长魏茂文如数家珍。

在武穴龙门花海度假村,佛手山药已成为主打菜肴。热气腾腾的大坝鱼头炖山药一出锅,“舌尖上的美食”让游客大快朵颐。山药炖排骨、土鸡炖山药、素炒山药,道道佳肴妙不可言。

山药最初叫“薯蓣”,据《山海经•北次三经•景山》中说:南望盐之泽,其上草多薯蓣。清朝学者郝懿说:薯蓣即今之山药也。何时改名为山药?据北宋寇宗奭撰《本草衍义》中云:山药本名薯蓣,因避唐代宗李预之讳,改为薯药;北宋时又因避宋英宗赵曙之讳而更名为山药。

吃佛手山药,补营养之钙。佛手山药之功效有据可查据医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佛手山药能治诸虚百损、疗五劳七伤、去头面游风、治腰痛、除烦热、补心气不足、开达心孔、多记事、强筋骨、益肾气、健脾胃、治泻痢、化痰涎、润皮毛、降血压、抗肿瘤、缓衰老、延年益寿。

2009年武穴佛手山药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;2012年获湖北名优蔬菜;2015年成为48道“湖北味道”荆楚特产食材之一。遗憾的是,佛手山药虽名气不小,市场之路却颇为艰难。空守着“金子招牌”,却招揽不了滚滚财源。

by兰志勇

武穴佛手山药,从形状到口感,都与以铁棍山药为代表的条状山药大为迥异,与铁棍山药一样,佛手山药也是获得“国字号”的传统特色农产品。从品质和口感而论,完全和铁棍山药不分伯仲。但佛手山药的身价却很难与铁棍山药相提并论。

时至今日,武穴佛手山药的市场价格偏低,产业化步伐明显滞后。

目前,武穴佛手山药种植面积2万多亩,总产近4万吨。山药种植面积扩大,产量提高,带来不小的销售压力。一旦碰到暖冬气候,吃火锅的少了,山药就会滞销,增产不增收。


精神之钙:饱食“佛手山药”,尽享文化大餐


吃褚橙,吃的是橙子,品的却是人生。

因为褚时健的名气和他传奇跌宕的人生经历,让褚橙甫一面市就成为“明星橙”、“励志橙”,褚橙的价格是一般橙子的好几倍。

武穴佛手山药尴尬的境遇背后,隐藏着一段叹为观止的历史。

武穴佛手山药的主产地位于横岗山脚下的余川镇一带。而横岗山属于匡山一脉。2013年,武穴市经过考古验证,2016年正式将大别山武穴一带的支脉恢复“匡山”之名,分为大王山、太平山、紫云山、双峰山、横岗山等。

据传周朝时期,此山属匡国,故名“匡山”。又有传言说,立名“匡山”,主要是考虑当地佛教盛行的特色,寓意“匡世济人”,大慈大悲的胸怀。如山下广济县(现在的武穴市)的县名,颇具佛教禅宗的韵味。唐朝时期,匡山和庐山齐名,合称为匡庐。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匡山的名字因为避赵匡胤讳改为大别山后而消失。匡山的名字附在庐山之前而流传至今。

神奇之地,诞生神奇之物。相传唐贞观年间,泰国王子蒋治民(僧名存奘禅师)从暹逻(今泰国)远游至广济建大藏寺(见清同治十一年《广济县志》及清光绪十年《黄州府志》均载有:唐贞观年间,唐僧存奘和尚(俗名蒋祖)远游暹罗(今泰国),来到广济,建大藏寺居之)。大藏寺僧移栽薯蓣于寺庙,以健脾补肺、固肾益精之药来栽种,故称“佛药”。后有信众佐以菜肴来滋补身体并传入民间。至明代,蕲春人李时珍发现“佛药”与“山药”相似,便有“佛手山药”之称。

武穴古称广济(取佛语“广施佛法,普济众生”之意),自古被称为“佛国”,诞生了禅宗四祖道信。

相传道信出生于七品县官之家,天生却怀有一腔悲悯情愫,对缺吃少穿、缺医少药的穷苦人给予深深的同情。道信少时聪颖过人,除了读书识字以外,还跟江湖郎中学习医术,炮制药丸,为的是希望有一天能学到扁鹊之术,解救众多病痛患者。在医病治人的过程中,道信发现当地随处可见的山药是一味极好的药材,每每给病人开方使用当地山药治病。

说来也神,道信用山药当药方,不知道医好了多少人的病,毫不起眼的山药,在道信的手中竟成了无价之宝。比道信晚了七八百年的明代医圣李时珍对佛手山药称誉有加,在其巨著《本草纲目》中指出佛手山药的药用价值,也就广布于天下了。

道信出家成了禅宗四祖,弘扬佛法,家乡百姓为了表达对道信的由衷崇敬,便将武穴出产的外形酷似人体手掌的山药称之为“佛手山药”,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……

一段人文佳话,提高了“佛手山药”的知名度,也为“佛手山药”赋予了更多的神奇色彩和人文气息。

魏茂文拿着一块佛手山药告诉记者,佛手山药形如人掌,吸天地日月之精华生成,它里面流淌着武穴的历史文脉,吃佛手山药,也是享受一顿文化大餐。

经济之钙:撬动“佛手山药”,助力乡村振兴


补经济之“钙”,壮产业之“骨”。

佛手山药,正成为撬动农村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“助推剂”。

观念一变天地宽,守着“千年佛手山药”,守到底也是一个“穷”字。这一转变,源于用 经济学的原理来谋划产业发展转型。

用经济之“钙”,来撬动“佛手山药”,助力乡村振兴,被武穴市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
近段时间,在武穴市余川镇青蒿铺,来来往往的游客提着一袋袋“佛手山药”满载而归。风景宜人的田园风光,与原生态的下田间、挖山药等农耕体验活动融为一体,让游客零距离体验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历史的画面定格在十多年前。2000年,武穴开始实施“佛手山药”产业化开发,建设规模化种植基地。

武穴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,拓展销售市场。2010年,余川镇成立了芦河山药产销专业合作社,辐射8个山药种植村。佛手山药走出深山进驻大都市。

同时做深加工文章,把山药做成食品销售。2008年,武穴市万星面业有限公司与武汉工业学院合作,开发出了山药挂面产品,获得国家专利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。该公司还生产出山药羹、山药薯片、山药速溶奶茶等新产品。

科研再发力。梅川镇佛掌山药加工厂与武汉大专院校合作,也开发出了速溶山药羹系列产品。

从中药材、到蔬菜、再到快消食品,武穴山药的市场需求扩大,产业发展有了坚实支撑。

武穴市农二代生态农庄家庭农场集中流转土地605.36亩,在余川镇青蒿村创建山药生姜产业扶贫基地,山药播种面积125亩,生姜面积11亩。农场通过统一流转既保证了土地的利用率(确保种植农作物),又通过地租增加农民收入。流转土地的贫困户可以享有400元/亩的租金,贫困户还享受土地流转年终分红,双重红利。

by刘娟

挖掘佛手山药文化,做强佛手山药产业。据了解,广济印象佛手山药文化节迄今已连续举办3届。武穴佛手山药产业发展节节高,微信平台从无到有、官方交易市场从无到有、连锁量贩和网络销售从无到有、直接食用产品从无到有,实现了从出土原料到餐桌美食的华丽转身,深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,佛手山药面、山药薯片等8大类35个品种的终端产品远销台港及东南亚市场。

by胡国炼

11月25日,在余川镇青蒿村举办的佛手山药节主题活动现场,“千人共同品尝最地道佛手山药火锅”等活动吸引了游客激情参与,小小山药实现了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深度融合,还奏响了精准扶贫“大合唱”。

“览层峰秀色,品佛手山药”。佛手山药,浸透千年文化,横贯时空轴转,正如诗人陆游所言“腐儒碌碌叹无奇,独喜遗篇不我欺;白发无情侵老境,青灯有味似儿时;高梧策策传寒意,叠鼓冬冬迫睡期;秋夜渐长饥作祟,一杯山药进琼糜。”

读书之乐,暮年之乐,人生之乐,皆在字里行间。今人欲达此境,日啖“佛手山药”三两块如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