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曲戏
文曲戏起源于鄂东广济县(今武穴市)和黄梅县交界的太白湖区,流行于鄂、皖、赣三省毗邻县市。明朝万历十一年(公元1583年)广济县志就有“以文曲泳赞太白渔歌”的记载。太白湖区从明代到清代是民歌兴盛之区。文曲戏很大程度是太白湖区艺人以“秧田歌”为基础,吸收一些外来曲调,经过加工整理而成。广济、黄梅俗称“调儿”和“曲子”;江西叫“文词”、“清音”;安徽俗称为“儿家腔”。其主腔“文词”曲调旋律文雅抒情。音乐仅用两把二胡拉正反调和一个云板,没有武场锣鼓,故称“文曲”。也是全国唯一的独特剧种之一。
文曲戏的脚本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家庭、论事、爱情的小戏。演出通俗易懂、妙趣横生,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。因此,她有雄厚的群众基础。当时主要活动在湖区、农村。其剧目共有四、五十出。如《宋江杀惜》、《浪子踢球》、《苏文表借衣》、《追舟》、《点药》、《游湖借伞》等。
解放后,在党的“双百”方针指引下,文曲戏得到了蓬勃发展。1958年,在广济汉剧团内试办了一个文曲剧组,1960年,广济汉剧团解散,正式成立文曲剧团,文曲戏的唱腔和表演随之丰富和提高,服装道具也有了讲究,演出质量提升很快。剧团先后创作和移植近百个剧目,如创作现代戏《一把大刀》、《两把竹椅》、《投红军》、《张木匠抗旱》等和新编历史剧《芙蓉寨》及改编传统戏《玉堂春》、《苏文表借衣》等20多个剧目。1984年,文曲戏《玉堂春》在福建前线广播电台“可爱的家乡”栏目中多次向台湾、香港地区播出。1985年,文曲戏《苏文表借衣》参加湖北省首届戏剧节,主演戴艳芳获金奖,剧目改编获银奖,音乐设计获银奖,集体表演获银奖等四大奖项。2009年9月文曲戏《草鞋老太爷》参加第七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地方戏新作展演中获编剧、导演、作曲一等奖和多项个人奖项。2013年创作的文曲戏《渔鼓声声》参加“第八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”,2016年创作的文曲戏《嬉蛙》参加“第九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”均获得编剧、作曲、导演、舞美、表演等多项大奖。